定南县古属扬州域,建县于明朝隆庆三年(1569年),因其地处江西最南端,扼江西、广东咽喉,故名定南,迄今440余年。全县辖7个镇、119个行政村,国土面积1318平方公里。全县总人口21万,其中县城人口8.53万。县城总建成区面积9.54平方公里,城市化水平达47.23%。定南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、良好的生态优势、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,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誉为“赣粤门户·生态定南”。
区位交通优越,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前沿阵地。定南地处江西省南部边陲,与广东山水相连,自古就是赣粤两省的咽喉要地、商贾要道,素有“江西南大门”之称,是江西对接粤港澳的第一门户和排头兵,分别距广州、深圳、东莞298公里、290公里和280公里,距赣州黄金机场140公里。定南处于赣州1小时经济圈和深港共建国际大都市3小时经济圈,赣粤高速、京九铁路两条国家交通大动脉穿境而过,形成了以赣粤高速、京九铁路、安定公路、定广公路为主干的陆路交通网,成为依托珠三角发展的“近水楼台”和赣粤物流大通道的物流中心节点。立足自身的区位特点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定南启动了生态工业园、农业科技园、物流产业园、旅游产业园、教育园、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六个产业园区建设。
矿产资源丰富,是赣南矿业经济新增长极。以稀土和钨为重点的矿产资源,分布广、品种多、储量大、质量优,是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县,尤其是稀土矿藏品种全、品位高,属中钇富铕型稀土,是首批11个稀土国家规划矿区之一。全县现有稀土采矿许可证32本(江西省89本,赣州市88本),证内保有储量5.5万吨,县内远景储量114万吨。此外,还有钛铁、石墨、膨润土、瓷土等20多种矿藏。依托大华新材料、鑫磊稀土、南方稀土等加工企业,定南正在全力打造稀土永磁材料、永磁电机、动力电源、贮氢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产业链。
农业特色明显,是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区。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,规划建设了省级农业科技园,推动农业科技创新,发展高效农业、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。以生猪、脐橙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,竹木、生猪及各类山珍等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丰富,胜仙、九曲河、瑞丰米面和云台山毛尖茶、客家峰龙藤茶、野生香菇、山竹笋等名特产品畅销全国,客家酸菜王、豆叶干、客家酸酒鸭等客家名品享誉海内外。获农业部、省农业厅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“产品—产地”一体化认证生猪养殖企业9家,供港基地4个,供深基地5个,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(场)2个,省级龙头企业1家,市级龙头企业7家,是全国生猪养殖大县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、全国农业标准化生猪生产示范区、全国供港供深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。
人文生态辉映,是赣粤边际旅游休闲目的地。定南客家文化、堪舆文化、神仙文化、岭南文化交相辉映,自然景观、生态景观、人文景观相得益彰。境内以“九曲河水清,云台山色秀”为代表的生态环境,有“天然氧库”之称,森林覆盖率82%以上,属东江源自然保护区,是粤港同胞重要饮用水源地。作为客家人聚居地之一,定南民风淳朴、开明开放、和谐包容、文明祥瑞,是省级平安县。独特的生态资源、人文历史和气候条件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特色,有东江源九曲旅游度假村、佛教圣地神仙寺以及钟灵毓秀的云台山、虎形围屋、布衣山谷等众多景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“定南瑞狮”,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——九曲度假村已成为粤港澳热点旅游区,粤港澳地区休闲“后花园”格局基本形成。
近年来,定南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牢固树立“发展为先、生态为重、创新为魂、民生为本”理念,紧紧围绕建设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前沿阵地、赣南矿业经济新增长极、赣粤边际旅游休闲目的地、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,大力实施“开放对接、产业集群、城乡统筹、绿色生态”发展主战略,奋力建设物裕风清、和谐幸福的新定南,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。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8.36亿元,同比增长12.3%;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5.1:46.1:38.8;实现财政总收入5.8亿元,同比增长38.1%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.17亿元,同比增长28.8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.66亿元,同比增长17.2%;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8元,同比增长9.1%;农民人均纯收入4086元,同比增长10%。近年来,定南县先后荣获中国绿色能源示范县、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县、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、全省工业发展三年翻两番奖、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、全省畜牧产业十强县、全省投资环境优良县、全省和谐平安县、全省维护稳定工作先进县,全省、全市利用外资先进县等荣誉称号。